入户资讯网入户一对一咨询服务

入户服务分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
大专本科落户

上海:浙江大学生创业“政府代偿”对于上海人才引进有什么影响?

栏目: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:0 时间:2022-12-10 来源:网络


上海:浙江大学生创业“政府代偿”对于上海人才引进有什么影响?

(上海:浙江大学生创业“政府代偿”对于上海人才引进有什么影响?)

  最近浙江大学生创业“政府代偿”的消息冲上了热搜,主要是真金白银不像以前都是很模糊的政策,这个政策距离普通人似乎很近;而浙江和上海很近,所依附的主要人才池也类似;那么,浙江的这个政策对于上海的人才引进有影响吗?又有什么影响呢?

  浙江大学生创业“政府代偿”!它背后的逻辑?

  说实话浙江这次出台这个政策还是挺让人震惊的,因为之前各地确实有人才吸引的政策,比如开放落户政策,比如对于应届毕业生或者毕业前几年的毕业生都会有一些补贴,尤其是对于本科生及以上的人才,具体内容主要是租房补贴,这种补贴往往是从企业端发放,虽然对象是毕业生,但事实上对于企业的支持很大,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;对于创业方面的补贴,之前一些地方也有过,比如上海、天津等等,但是这些政策更像是一种支持,比如贷款零利率,比如减税,这些确实是一种支持,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并不足,因为这些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是很大的优惠,而创业本身成功的概率太低,失败就意味着大学生要亏掉辛苦赚来的真金白银;所以此次浙江的政策可以说是诚意满满,完全给毕业生解决了后顾之忧。

  这个政策确实令人震惊,但是这个政策出自浙江一点都不令人震惊,因为众所周知浙江这个地方是创业活跃度很高的地方,过去主要是浙江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创业,有做大生意的也有做小买卖的;但是,浙江的城市建设不能算是特别好,基础建设是一方面,经济产业也只能是比较不错,和大城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,原因一方面是国情,一方面是很多浙江企业做大之后就去了一线城市,尤其是紧邻的上海,主要时浙江缺乏国际性的城市和国际化的土壤。

  对于这一点浙江也看得很明白,所以浙江如果要想继续富裕继续做全国的领头羊,就要一直供血,一直有初创公司成立,浙江不是一个大型企业运营生长的地方,但却可以成为创业最活跃的地方,让这个地方保持创业的活力,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,浙江永远还是那个浙江,未来只会更好。

  “政府代偿”政策对于上海有什么影响?

 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,中国的人口新生人口已经不像原来那样了,人口红利逐渐消失,因此各个城市分别开启了抢人大战,并出台了相关抢人政策,浙江这次的创业政府代偿一方面可以说是激励创业,但另外一方面也是抢人的加强版,因为它主要针对的对象还是年轻人,而且按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,40岁以上的人很少有创业的,所以这个政策真正实施起来,对标的对象也会是30多岁一下的年轻人,而这些人正是各个大城市抢人的对象,因此浙江的这个政策也可以说是在抢人。

  上海和浙江相邻,虽然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去上海,但是相对来说还是长三角的人去上海的更多,人才也是这样,家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情怀,所以浙江在抢人无疑是和上海在竞争,而这个政策势必会抢到一些人,因此说对上海一点影响没有显然是不成立的。

  上海目前的产业在不断升级,产业通道就是工业不断加,先进制造业不断加,所以并不是所有人才都是上海的目标,而且上海的企业大多是已经非常成熟的大型企业,对于这些企业来讲,它所需要的人才分为两类,一类是优秀的毕业生,未来更加倾向于高学历,比如研究生和博士生,一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社会人才,这些人的学历并不是那么重要;而浙江这次抢的人才主要是有想法头脑灵活的人才,这些创业型人才有毕业不久甚至刚毕业的,这些人大多数一时头脑发热,即使进入了上海这种大型企业也不踏实,因此它本身也不是上海需要的人才,甚至可以说提前帮上海筛选了一下,还是好事,另外一类是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型人才,这类人是所有城市都需要的,但他们创业出发点是自身的技术以及资源,不会为了区区10万元而有什么改变,不会为了10万元而放弃上海公平的大平台,所以浙江也很难抢到这些人,要想抢到这些人只能提升城市软实力,所以浙江的政策对于上海来讲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,而浙江这次政策更像是一种宣传,创造创业的这种氛围,提升城市活跃度,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浙江。

13671738356

扫描上面二维码,微信咨询

落户咨询热线:13671738356

公司地址: 上海市徐汇区虹桥路777号


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经本站整理和编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、交流和学习之目的,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,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。管理员邮箱:y569#qq.com(#转@)

上一篇:上海居住证积分未达标:教你如何快速凑满120分
下一篇:热评丨上海人才落户政策迎“松绑”一座超大型城市的转型“自觉”

返回
列表